《山海经之三子传说》蚩尤篇二(1 / 2)

中国有这样一句历史名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或许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外国,也都是砸不破,敲不扁,锤不烂的真理吧。

中国春秋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段非常有名的故事如下

春秋时期,晋国晋灵公执政十分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不听劝谏,而且还想杀害赵盾,赵盾只好出逃。最后赵穿刺杀了晋灵公,而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却要写赵盾弑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后来董狐被赵盾所杀。

这就是“董狐直笔”的故事。

后世之所以流传这个故事,是因为想告诫那些书写历史的后来者一定要胸怀正气,秉笔直书,不可弄虚作假,指鹿为马。

在电视剧《东周列国传》里,好像赵盾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杀了太史一还有太史二,杀了太史二还有太史三,杀了太史三还有太史四……终于逼得赵盾不敢擅自改写历史,以此来证明太史的责任,即秉笔直书,也以此告诉后人,史书记载千真万确,毫无虚假。

因此有人说春秋以前的历史记载都比较可靠。

当然是指春秋或春秋以前人的史书记载比较可靠,而不是指春秋以后譬如秦汉唐宋元清的史书记载比较可靠。

据说自战国而下,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将史书的记载内容服务于自己的阶级,掩盖了许多历史真相,而后人也只能从正史的云烟或野史稗话里偷窥得一鳞半爪了。

有此大大感慨,是因为将要说起“蚩尤”这位伟大的祖先。

在所谓的正史里,蚩尤就是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一位大人物。

例如“蚩尤”二字,就含有极度的贬意。

蚩无知,痴愚。

尤 特异的,突出的。

“蚩尤”二字可解释为突出无知的人。

在胜利者面前,那些失败者不都是被贬斥为“突出无知的人”吗?

在传统意义上,我们通都常自诩为炎黄子孙,而把蚩尤给忘记了,把“黎民百姓”四个字也给忘了,而且在后来者许多的小说创作中,蚩尤无一例外的被塑造成反派人物,残暴,凶狠,贪婪,却不知他的背后也是有许多人民支持的。

其实蚩尤完全也可以称为中华始祖之一,“黎民百姓”正是对他缅怀的最好注解。

至于对炎黄二帝和蚩尤的定论,应该都是民族的英雄,为中华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人物,双方的战事皆可称为、为民谋福祉而发生的冲突。

有小道消息甚至说蚩尤才是本土纯汉族的祖先,而黄帝本是外来入侵者。

许多有关典籍也正是如此记载。

有关蚩尤的记载很多,在此仅摘录几条说明一下

一、《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二、《述异记》云: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能食铁石"。

三、《云笈七籤》卷一百《轩辕本记》说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化为枫木之林。

四、《梦溪笔谈》中记(黄帝)传战,执尤于冀中而殊(斩断身首叫殊)之,爰谓之“解”(此处后为解州)。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

五、《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时有赤气出亘天,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

六、《述异志》中还记载冀州(今河北)有乐名《蚩尤戏》,人们头戴牛角而相抵嬉戏;在太原的村落中人们时常祭祀蚩尤神;秦始皇也曾经祭祀蚩尤,连后世帝王、武将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