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公堂风云(2 / 3)

堂上这一位?”

“正是。”

“…………好,你接着说。”

“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他的心思,见他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也就揭过了不提。今天早上,我爹的老寒腿犯了,我就自己去粥铺领粥,那派粥的小子不肯,说我一人怎么拿两份儿,我们吵了几句,他才到里间给我端了两碗粥来。回去后我就先喂父亲喝粥,谁知父亲喝了半碗,突然腹痛不止,冷汗直冒!吓得我和妹妹手脚冰凉,正想背着老父去找郎中义诊,谁知父亲突然大叫三声,口吐白沫,就此去了!”

那刘二娃说道这里,似乎悲从中来,转身又趴到尸体上痛哭不止。

梁铮听到这里,忍不住又上前道“大人!今天我一早都没出门,刚才柳捕头还是在家里寻到我的。”

“你那是做贼心虚跑回家的!”刘二娃也立刻跳了起来。

“你……这事儿我的小厮可以作证。”

“你家小厮作证?你的家奴自然向着你了。”

……

眼见得二人又要吵起来,武大烈忙命衙役把双方拉开,抓耳挠腮地想了半天,对刘二娃问道

“你说你爹是喝了粥之后腹痛不止,可有实证?”

“有的。”刘二娃抹了一把眼泪,一边递出一只破瓦罐,“这是我自己领的那份儿,我爹喝剩的半碗粥,还在我妹妹手中。”

武大烈见他们连物证都有,这一下又信了几分,又气又恨地瞪了梁铮一眼,招手唤过一个捕快去取物证。一边唤来仵作,用银针一探瓦罐,果然是黑的。

“是砒霜!”

他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

不多时,先前去求证的捕快带了几个灾民回来,向武大烈回禀道“大人,已到城郊查问过了,这些人都声称昨日的确看到梁公子在粥铺派粥,还和这位刘二娃一家吵了起来。”

话音刚落,那几个灾民也跟着你一言我一语地嚷开了

“不错。我们起初还以为这位梁公子好心派粥,结果他见了刘二家的妹妹,就拉拉扯扯的没个了手。”

“那女孩儿拼命躲,可他就是不放手。”

“刘二娃上去拉他,还被他踹了一脚。”

……

一时众口一词,说得有板有眼。

然而梁铮听到这里,却是蓦地镇静了下来。

这些人既然连人证都准备好了,看来是蓄谋已久……那么不用想,那位不知从何说起的“妹妹”也必定会带着下过砒霜的碗出现了。

这绝对是栽赃陷害,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位刘二娃自己绝对没见过,没道理这么处心积虑地陷害自己啊。

不过现在已经不是追究动机的时候了……

从武大烈望着自己越来越冷的眼神,他看得出对方已经信了八成。

不过这也难怪……

到了这种地步,连他自己也都要怀疑自己记忆里的昨天到底是不是真的了。

换句话说,如今已是毫无生机的死局。

那么怎么办?

梁铮心念电转,开始暗暗寻思破解的方法。

※※※

又过了片刻,那位去取物证的捕快果然带着一个瘦弱的女孩捧着半碗残粥回来了。

武大烈冷眼看那女孩,虽然一般蓬头垢面,但仔细一看,却是袅袅婷婷颇有些动人心处,这一下已信了九成,叫来仵作一探残粥,果然也是银针变黑。而后取来三人户帖一看,果然是父女兄妹。

明朝户籍管理极其严格,朱元璋以“辩贵贱、正名分”为宗旨,规定天下所有的人都要入籍;户以籍定,分为军、民、匠、灶各有所属,不得混淆。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场所,除了有功名在身的士子可以“游学天下”,普通的百姓是不能乱跑的,《大明律》明文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