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0章 还没出生,就被惦记上了……(2 / 4)

北颂 圣诞稻草人 11664 字 2020-01-02

廷之力,大兴教化,让所有读不起书的娃娃们,都读的起书。  他是朝中重臣,手握大权,就应该想天下、谋天下。  而不是把自己弄的惨兮兮的,却也没帮助多少娃娃们读上书。  他是驱牛耕田的人,却代替牛去耕田。  他难道不蠢吗?”  寇季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啥。  寇准瞪起眼,“还愣着干嘛,还不去准备文昌学馆开馆的事宜,难道要让老夫亲自去准备?”  “哦……”  寇季答应了一声,赶忙离开了别院,去文昌学馆处。  文昌学馆,依山水而建。  囊括了整个瑞安镇的私塾,占地面积达到了瑞安镇的三分之一。  其中分别设有文昌私塾、文昌书院、文昌学馆。  文昌私塾是原有的瑞安私塾。  寇准在原有的瑞安私塾的基础上,梳理管理有些混乱的瑞安私塾,将其纳入到了文昌学馆,成为了文昌学馆的一部分。  文昌私塾,主蒙学。  教授识文断字,以及一些蒙学的书籍。  招收的学生,分别是六到十二岁。  非瑞安镇上的学生,超过了十二岁不收。  文昌书院坐落在文昌私塾和文昌学馆之间,建立在山脚下,五丈河旁。  那是一座占地面积和文昌私塾一样大的书院。  校舍、马场、马房、射场、演武场、藏书楼、琴楼、棋楼、书楼、画楼等等一应俱全。  书院里教授学生们,读书、识经、吟诗作赋、六艺,以及各类杂项。  各类杂项,学生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修。  在建立文昌书院之初,寇准并没有将骑射、武艺、兵法谋略等算在其中。  还是寇季向寇准陈述了一番利害关系,寇准才添上了骑射、武艺、兵法谋略。  值得一提的是。  当那些名宿大儒们被邀请到了汴京城以后,得知了文昌书院里有骑射、武艺、兵法谋略以后,不仅没有强烈反对,反而赞成了此事。  其原因是,这些个名宿大儒们,在幼年求学的时候,也曾习过骑射、武艺。  而现今太学、国子监内,武备荒废,他们觉得有必要重振一下武备。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  文昌书院招收的学生年龄皆在十岁到十八岁之间。  学生们有多余的时间去涉猎这些东西。  且不需要参加春闱,所以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治经。  文昌书院,在那些名宿大儒们眼中,就是一个过度的书院,不需要他们太重视,太挑剔。  比较起来。  囊括了半山腰,以及山顶了文昌学馆,就严苛了许多。  没有固定的年龄限制,但是却有十分严苛的考核制度。  其考核的各项题目,远比科举场上的秋闱还要严苛三分。  课业只有两项。  治经、杂学。  其中各种杂学属于选修,是在文昌书院杂项的基础上,做了一次延伸。  唯有治经是必修。  因为治经是科举考核的根本,也是学生们晋身仕途的根本。  整体的文昌学馆,可以说是满足了一个读书人,一生所要经历的一切课业。  像极了后世的那种小初高大的模式。  一切皆源于寇季的影响。  寇准在创办学馆之初,只想创办一座类似于岳麓书院一样的那种学院,甚至规模还要比那个小一些。  但是前来帮助寇准创办学馆的人太多。  财力又足够丰厚。  寇季只是稍微影响了一下,就达到了如今的规模。  寇季一路穿过了文昌私塾,到达了文昌书院,沿着文昌书院后面的山道,到了半山腰。  山顶的一些设施还在营造。  所以文昌学馆的先生们,皆在半山腰上居住着。  文昌学馆的大部分的校舍,也在半山腰上。  寇季到了以后,找到了寇准安排的两个副山长,陪着他们一起,筹备开馆的仪式。  由于开馆的时候到的人比较多,且其中有一大部分人非富即贵,所以需要好好的安排一下。  比如,放置赵祯座椅的高台,就需要好好搭建一下。  既要保证安全、坚固,也要保证用过以后便于拆除。  还要准备赵祯到了文昌学院以后的吃喝用度。  因为关系到赵祯的安慰,所以寇季必须全程盯着,全程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