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靖康之难(二十五)(1 / 2)

宋钦宗与宰执们觉得,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朝廷如何部署防御,而是军队与各防区如何贯彻落实执行朝廷的防御决策。黄河乃天险,他们相信,若十几万守河将士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必能将金人阻挡于黄河北岸。

十一月十日,宋钦宗下旨,将刚刚出任鼎州知州的邢倞除名勒停。因为邢倞在担任管伴使时,轻信金使赵轮所言,建议朝廷写密信联系耶律余睹,鼓动其复国。宋钦宗现在意识到,这件事办得很愚蠢,给金人出兵南下了借口。宋钦宗以为,金人进兵,祸始邢倞,必须严惩。

这天晚上,美丽的东京夜空上忽然坠落了一连串流星,大者如杯。有人夜观天象,推测金人可能已渡过黄河,悲剧即将发生。于是,城内浮言四起,人心惶惶。有不少市民连夜离开东京,去往东南江浙一带避难。

第二天,唐恪、何栗等宰执听说后认为,黄河天险有十几万大军在日夜把守,金军绝不可能这么快就过河。他们立即给开封府下令“朝廷已命将守河,为捍御之计。而京都细民逃往东南者甚众,摇动人心,深为未便,令开封府以法约束。”

陶宣干从平阳府逃出后,一路跑回怀州去见折彦质。可折彦质这时候已离开怀州,领兵去往河阳。陶宣干于是又赶往河阳,终于见到了折彦质。

陶宣干对折彦质说道“金人遣使讲和,果然是假的。使人尚未还,他们就于十月初十攻破汾州,二十四日攻陷平阳。从进攻平阳的情况看,气势很嚣张,有大举南下的意图。要想阻遏其攻势,并非易事。”

折彦质问道“何以为计?”

陶宣干回答道“速申奏朝廷,请求朝廷支持。军兵如不可用,速招募民兵。如河东陕西人,他们皆欲报父母兄弟妻子之仇,皆可用也。给他们每人支一百钱,二升半米,仍优加犒赏。诸渡口应火速渡人,河阳浮桥是军马往来,以及河东一带逃难百姓必经之路,宜速建造。我判断,金军半月之内必将至此。”

折彦质又问道“据你看,金军真能到这里吗?”

陶宣干说道“我看,他们将到达京都城下,亦未可知。”

当天,折彦质到北阳县北城一带视察河防情况。从十一月初九开始,连续三天,关报日急。十一月十一日,陶宣干得知怀州已失陷,于是去向折彦质辞行。折彦质说道“两日来,边报颇急,用舟渡人很费力。”

陶宣干问道“浮桥如何?”

折彦质答道“六七天过去了,浮桥还未架好。”

陶宣干说道“岂有大将军下令造浮桥,数日不成之理?何不追究建桥官责任,略与处置?”

十一月十二日早晨,折彦质见浮桥还没架好,下令处罚建桥官。负责建桥的官员有三个,一个铃辖两个都监,铃辖被打了三十棍子,两都监各打了五十棍子。当天中午,浮桥建成。

这时,河滩中已有五六万人在等候过河,有军人家属,有逃难百姓,也有官员车乘,如同蚂蚁一般黑压压的一大片。

人们见浮桥已架好,于是一齐拥上前去,争先抢渡。有很多军人家属妇女,被挤落到河滩的浮沙上,须臾间皆陷没。有个掉到浮沙上的妇女,举着手臂间的金缠给人看,号呼求救,可是没有一人敢向前靠近。不一会儿,她便陷没于泥沙之中,无影无踪。

十一月十二日,金军先锋娄室领兵抵达河阳附近的黄河北岸。此时,折彦质已率军退出河阳,退至黄河南岸,与李回带来的五千骑兵相汇合。金军在黄河北岸,宋军在黄河南岸,两军夹河而扎营。

宗翰在怀州,对先锋军渡河很不放心,先后派出十几名探马,打探宋军河防情况。探马们陆续回报道“南兵甚盛,未可轻渡。”

宗翰于是召集将领们来怀州开会,讨论渡河问题。会上,有人建议先休整几日,然后再战。娄室不同意道“宋兵虽多,不足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