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见秦桧(1 / 2)

“臣仔细算过,准确地说,金国人年均口粮只够维持四十四天。”秦桧肯定地说。赵鼎插话道“金国经济如此不堪,所以才穷兵黩武。”

“金国人以打猎为生,不务农事,全民皆兵,不发军饷,发动战争动辄有数十百倍之利,所以打仗对金国人来说,不啻一件一本万利的大买卖。”秦桧深有感触地回答。

李昕频频点头“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金国武力强大,若非耳闻目睹绝难想象,上皇因此才不得已手书议和协定,这是副本,请王爷御览。”秦桧掏出书信,李昕忙接过议和书诵读“赵氏自太祖兵不血刃取天下,百余年间不识兵戈,斯民仰视俯育,衣食无憾,今若因而存之,则世世臣属,年年输贡,比之拿舟交广,驰马闽蜀,蹑足关陕,决大计于金鼓之间,得失可见矣。闻嗣子有在南方为国人所倚,此祖宗恩德在人,未易忘也。如蒙郎君以佶前言为然望赐采择。佶当遣专介谕嗣子予以大计,郎君可不烦汗马之劳而坐享厚利……。”

秦桧眼神闪烁,赵鼎却已经愤懑得按捺不住了。李昕故作目瞪口呆,半晌才说“如按父皇所言,国恨家仇就不报了?奇耻大辱又当如何化解?”

秦桧一愣,赵鼎早已怒不可遏“秦桧!你回朝是专为金国当掮客来了!”

“不敢,提出议和的是上皇,是否议和在王爷,在下只是为上皇代达信使而已。”秦桧对赵鼎一揖。赵鼎仍怀疑地盯着他“金军怎么会让秦相公带着家眷,安然无恙地逃回来?”

“金军每次出征都带家眷,这是他们的习惯,没什么可奇怪的。”秦桧回答。赵鼎更加怀疑“燕至楚远隔两千八百里,中有金兵和伪齐层层封锁,敢问秦相公是如何回来的?”

李昕看着秦桧,赵鼎逼迫道“秦相公请讲!”

“秦桧于楚州杀死金兵看守,夺船渡海,从涟水军登陆,被刘光世水军送回。”秦桧朗声回答。赵鼎根本不信“秦相公说得好神勇,不到勾栏瓦舍说书实在可惜!”

“久闻赵相公是犟脾气,果真是闻名不如见面。”秦桧和赵鼎对视,随即一笑。

李昕说道“接着说,据秦相公看,今后对金方略该如何?”

秦桧答道“今后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

“秦相公说南自南,北自北……”李昕不由得沉吟,赵鼎也不知所以。秦桧一时摸不清李昕的心思,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张叔夜随上皇北狩,誓死不过界河,王爷应加以褒奖。”

赵鼎不解地跟李昕对视,李昕只好点头道“张叔夜有气节,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文,相公对本王还有何建议?可知无不言。”

“新年到了,王爷应率百官遥拜二帝,今后作为定制,为天下表率,以明人伦,厚风俗。”秦桧顾左右而言他。

“秦相公说南自南,北自北,究竟何意?”赵鼎急了,单刀直入。秦桧这才不慌不忙拿出国书“以黄河为界,南北罢兵议和。臣已替王爷给金国完颜昌草拟了一封议和国书。”

“以黄河为界,那河北呢?河北就不要了?”赵鼎惊讶地接过国书。秦桧眼睛一翻“完颜昌坦言,我若北伐,他就在东京立渊圣皇帝复位。臣以为,以黄河为界不为失算。”

“这是威胁!赤裸裸的威胁!”赵鼎大怒,李昕沉默不说话。

“这也就是完颜昌一说。王爷英明雄武,足以一展宏图。今秋敌不渡江南下,天意可见。”秦桧猜不透李昕心思,看着他,小心地把话圆回来。李昕道“治乱安危,固有天命,也必修人事以应天命。今秋敌不渡江,本王当广修人事以答天意。”

“圣训及此,天下幸甚。”赵鼎敬佩施礼,把国书递给李昕。李昕接过国书却不看“秦桧任礼部侍郎,赐银帛两百匹两,租赁房子暂且安身。”

“臣南归,多亏船夫孙静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