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考察(1 / 2)

李昕喊道“婧儿妹妹。”

李婧惊奇的答道“哥,你怎么出来了,身体都恢复了?”

李昕回道“是啊,都恢复了,在家里闷了一个月,都快闷出毛病了,今我想出去看看,你跟不跟我去啊。”

李婧高兴的说道“好啊,哥我陪你出去走走,我再叫上虎子跟大牛,这样安全些。”

李昕回道“好,你去叫吧,我在这等着你。”

不一会,李婧就带着两个家丁过来了,一个瘦子身高约六尺,一个略微有点壮身高约五尺半,宋代的一尺约为3168厘米,高个子的叫虎子,矮的叫大牛,两人长相一般。

李昕四人一行出了门,绕着李家庄转了一圈,李家府邸在村庄的东侧,整个李家庄大约有60多户人家,三百人左右,村庄不算大,我家的地全在村东侧,李家庄的位置在南安与泉州中间,离晋江不远,说实话能在多山的福建有六百亩良田很不错了。

现在是春夏交替的时候,地里种的都是占城稻,占城稻五代末北宋初就传入了福建,直到真宗时期才在大宋大规模推广,占城稻适应性强,生长期短,自种到收五十余日即可,可以说占城稻对北宋粮食产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粮食产量提高了,但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未有多大提升,就以我家佃户为例,我看到的是这些佃户基本都是面有菜色,佃户家的孩子很多都营养不良,又瘦又矮。

前世李昕曾看过关于北宋农民生活状况的分析,北宋乡村人口分为主客户,主户则依据田产多少而划分为5等。民田有多至百顷者,少至3顷者,皆为第1等。2、3等户是指占地3顷以下以至不满1顷的人家。4等户约占有土地50亩左右5等户有土地20亩以下。其中1、2、3等户称为上户,是地主阶级。第3等户中除一部分为小地主外,大多数是占田5070亩或更多一点的自耕农。第4、5等户为下户是自耕农民。而第5等户中占地太少的,需租种一部分土地维持生计,则属于半自耕农民。甚至下户中还有一部分无产税户,他们靠租佃为生,已经成为佃农了。客户又称为佃客、庄客、地客、浮客、旁户,是不占田之民,他们租种别人土地,受官府和地主双重剥削。大宋农民阶级是由主户当中的第3等户的一部分,第4、5等户以及全部的客户构成的。张方平言中等以上户不及五分之一,第4等、5等户常及十分之九,而客户约占全国总数的35,以此计算,农民阶级约占总数的85以上。

漆侠先生在《宋代经济史》中说: 从北宋到南宋封建大地主占田大约自3040扩大到50,中下层地主占田则在3020之间。而占总人口80几的农民占有的土地不过是垦田的3040,甚至在30以下。

而农民的赋税却占其总产出的三成,以4等户为例,亩产按2石算,50亩之家粮食收入则为4620公斤,交纳税额为1386公斤,其剩余为3240公斤。如果每人口粮按225公斤计算,一年则需270公斤,5口之家年需口粮则为1350公斤。扣除口粮外,所剩粮食为1890公斤。如果再按每斗50文的市场价格计算,剩余的1890公斤粮食折钱为205千文。这是4等户之家年生产的剩余情况。然而在这部分剩余中,用来换取穿的、用的等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还将占有一定数量。加之死丧、疾病之费,婚姻、祷祀之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其最后的剩余也就不多了。

以此看来,第4等户的5口之家农民不仅仅是承担国家赋税,并且是在其收入的30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维持温饱的生活。然而,这是宋代农民负担的一般化或标准化的情形,也可以说是农民负担在较底程度上的反映。由于地区的差异,地理条件的不同,土地肥瘠的不同,粮食产量及价格也不同,税额标准、折算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差距很大。再由于宋代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