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阳关东去 第七十三章 洛邑书院(2 / 3)

佛系商途 淮上文歌 6483 字 2020-12-30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魂魄和凡身都寄予山野,随清风而去也。”

长安微微躬身歉笑着答道,一副玉树临风、谦谦君子的仪表和做派。

“长安啊,你现在讲话怎么这般模样啊!”我有点惊讶道。

“回禀兄长,先生说当今天下大乱纷争皆因纲常伦理崩殂所致,欲重振乾坤必先张五常!愚弟已在圣人坛前立下誓言,今生以传道授业,弘扬儒家法理为己任,故先立言也。”

长安士子古圣一般的言行,我已完听不懂了。

“三弟啊,你那一套经世之理还是留到将来教诲你的学生去吧,家人面前切莫如此,别把爷爷、外公他们给吓着!”

“大哥,你也觉得如此做派别扭啊!哈哈,可爷爷他老人家就爱这一套!前年我用咱于阗国的土语和他交流反而挨了一顿训斥,说我在书院这么些年没有学到东方士子的礼仪之风!”

三弟哈哈大笑道,这小子尽然学会他二哥武威的刁顽淘气之术了。

“果真如此?”我惊讶道。

“小弟绝无半点虚言!”长安拍胸道。

“那你还是按照刚才的做派去糊弄这俩老头吧,不要让他们失望!”我不禁哑然失笑道。

“长安明白!”三弟微微作揖施礼道。

其实这也不算是啥做作,在中土书院这么多年的耳濡目染,近观三弟长安的待人接物之风,与一般的士子已无二样。

至此,我对于盛行中土的儒道之说,也有了大体的观感。

道家如终南青乔山人者,腹有才情、放浪不羁,却隐身山野炼丹修仙。

儒学如洛邑书院易长安者,谦谦君子,饱读诗书,却钟情庙堂心怀天下。

真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洛邑书院有规定,凡入院外来探亲者,每次不超过四人,且在此期间院内学子不得旷学休业,一切如常。

所以长安见过爷爷、外公诸人之后,就匆匆回到山泉旁边汲水去了。

没想到长安三弟看似单薄,却能手提两木桶的清泉在山路上健步如飞,这绝非一月一夕之功也。

商队在山下的林中安置下来之后,爷爷、外公、苏叔和我就带着送给书院先生的一些礼物,沿着石质的台阶缓缓上山而来。

但见山腰松柏掩映的林中,有一处青砖灰瓦的楼阁宅院,鳞次栉比的散布于竹林山崖之间。

朗朗的读书之声从院里此起彼伏的传来,洛邑书院到了。

书院门前空地上,有一青石大碑很是引人瞩目,黑体篆书的碑记遒劲而意蕴深远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人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爷爷从二弟武威进书院开始,就一直是这里的大施主了。

所以听说他上山前来看望孙儿,德高望重的书院督学邹老夫子早早迎候与大门之外。

志同道合的老友相见分外亲热,几位老人寒暄介绍完毕就进入书院客舍把酒畅聊去了。

长安三弟则领着我,观摩了书院师生学习生活所有的场景和流程。

“三弟,你有妹妹啦,名叫古兰朵!”

书院的下午是学子们自主修习的时间,有人蹴鞠、有人击剑,更多的学童则是三三两两的结伴下山,去洛阳城中采购笔墨纸砚去了。

山下一望无际的原野绿意葱茏,农人们正在一片片井田状的阡陌之中辛勤的忙碌着。

长安说初春暖日,新麦疯长,这些农人们正在给麦苗压青。

其中龙门山下伊水边上的的几大块井田是他们书院的私家园田,在那儿忙碌的则是学习农艺的书院士子们,前两天他刚在那儿忙活过。

看来书院的生活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