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一章 管不着(3 / 6)

寒门状元 天子 11354 字 2019-07-22

朝后连皇宫都未踏足,只是派人去跟太后请了安……事情好像不太妙。”

张懋略微思索后才叹道“也是你于乔回京城前没安排妥当,本以为以你的睿智,应该将所有事情都提前考虑到,谁知陛下外出巡防民情,朝中会闹出笑话来,到现在民间还有议论,你让陛下的面子该哪儿搁?”

谢迁没有评价张懋说的事情,继续道“见到之厚后,你别说来过我这里,还有一定跟他说得秉公处置,司礼监掌印之位看似简单,但其实万众瞩目,刘瑾就是在这位子上祸国殃民的……陛下越是少问或者不问朝事,这个位置就越重要。”

“嗯。”

张懋又点了点头。

谢迁最后重重一叹“这件事怕是又要掀起一场波澜,以现在陛下选拔人的标准,肯定是选一个能为他敛财的小人,而非一个贤明之人,之厚应该看出一点苗头,若他完全顺着陛下的意思行事,最后只会是让朝局更加混乱。若他不顺从的话,想来要不了多久便又要更换司礼监掌印。”

张懋轻哼一声“你谢于乔现在知道之厚的为难了?却总这小子长那小子短的,他简直是在为你分担烦扰,可你总不领情!”

谢迁当然不会“理解”沈溪,因为他觉得沈溪并没有按照他规划的路线走,属于离经叛道,怎么可能得到他的认同?

不过张懋等朝中老臣则跟谢迁有不同的看法。

在他们眼里,文官集团就应该上下一心别闹腾,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朝中这些老人的利益,而现在沈溪跟谢迁之间的隔阂,明摆着是谢迁不近人情所致,所以他们都不自觉跑来劝谢迁,希望谢迁看开些。

张懋等人劝说年轻人显然没什么经验,只能劝谢迁,这也跟他们与谢迁私下关系比较好有关,至于沈溪那边,他们不觉得沈溪所做所为有太大错误,至少在斗刘瑾、对鞑靼之战两次大事件中,沈溪的坚持都是对的,既解除了朝中危机,又清理了困扰大明多年的边患,让他们这些权贵可以高枕无忧继续过醉生梦死的生活,如此沈溪就算得上是大功臣。

谢迁则很生气“明明你跟我才是朋友,对待沈之厚应该像要求晚辈那样严格才是,怎么到头来一个个都跑来劝我,让我看开些,大度一点接纳沈之厚的缺点?你们怎么就不去劝劝那小子让他回头是岸?”

因为张懋跟谢迁意见出现分歧,使得接下来的商谈没那么顺利,主要是谢迁拒绝配合,基本都是张懋在说。

到最后张懋站起身要走,谢迁阴沉的脸色仍旧没有好转,好像仍旧在为之前的事情耿耿于怀。

“于乔,凡事都看开点,你想想之厚做的那些事基本都是在为大明百姓谋福祉,北方边患一平,九边军民就可以腾出手来屯田,加上之厚引入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要不了几年西北就会大治。”

“而朝廷兵马可以放心挥师中原,赈灾跟平乱两不误,成效能不显著?此前陛下到民间巡视后,推行种种善待民众的举措,使得百姓欢欣鼓舞,纷纷回归故土,重建家园。之厚对国家社稷,善莫大焉,咱们这些老家伙其实可以适当放下些重担,让年轻人自己去闯闯,你觉得呢?”

张懋说到最后都不忘给谢迁洗脑。

但可惜谢迁压根儿就不愿意听,表面上微笑以对,内心却已将张懋当作半个敌人看待,这也是他固执的一贯体现。

谢迁送张懋离开后,嘴上仍在抱怨“这个张老儿,分明将老夫当作棒槌,老夫乃一朝首辅,朝中的事情难道要听那臭小子安排?大明早就没了宰相,我就不信他还能生造一个出来?”

“这小子本身能力就不俗,加上陛下对他的信任,恐怕真要往揽权的方向发展,别到时候真给他恢复宰相的职务,在朝只手遮天,那他的权势恐怕要比刘瑾还要大得多,除了老夫外,谁能奈何他?”

此时走出门口的张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