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星胚(2 / 3)

针对碟型弃舰研究项目的展开,比核能更强大的正反物质湮灭能量逐步为人类所运用。粒子武器的发展瓶颈也终于被突破了。

相比这些,各国目前都开始对地球外的能源研究起来,尤其是恒星能源,如果能够转换利用,对各国的助益之大,可以想见。

恒星都是气态星球。晴朗无月的夜晚,且无光污染的地区,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6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15004000亿颗,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

恒星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温度和绝对星等。大约100年前,丹麦的艾依纳尔·赫茨普龙(ei

a

he

tzs

u

n)和美国的享利·诺里斯·罗素(he

n

is rsell )各自绘制了查找温度和亮度之间是否有关系的图,这张关系图被称为赫罗图,或者hr图。在hr图中,大部分恒星构成了一个在天文学上称作主星序的对角线区域;在主星序中,恒星的绝对星等增加时,

其表面温度也随之增加。90以上的恒星都属于主星序,太阳也是这些主星序中的一颗。巨星和超巨星处在hr图的右侧较高较远的位置上;白矮星的表面温度虽然高,但亮度不大,所以他们只处在该图的中下方。

恒星演化是一个恒星在其生命期内(发光与发热的期间)的连续变化。生命期则依照星体大小而有所不同。单一恒星的演化并没有办法完整观察,因为这些过程可能过于缓慢以致于难以察觉。因此天文学家利用观察许多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恒星,并以计算机模型模拟恒星的演变。

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哲学家罗素首先提出恒星分类与颜色和光度间的关系,建立了被称为“赫罗图的”恒星演化关系,揭示了恒星演化的秘密。“赫罗图”中,从左上方的高温和强光度区到右下的低温和弱光区是一个狭窄的恒星密集区,我们的太阳也在其中;这一序列被称为主星序,90以上的恒星都集中于主星序内。在主星序区之上是巨星和超巨星区;左下为白矮星区。

天文学家经由观测恒星的光谱、光度和在空间中的运动,可以测量恒星的质量、年龄、金属量和许多其他的性质。恒星的总质量是决定恒星演化和最后命运的主要因素。其他特征,包括 直径、自转、运动和温度,都可以在演变的历史中进行测量。

描述许多恒星的温度对光度关系的图,也就是赫罗图(hr图),可以测量恒星的年龄和演化的阶段。

恒星并非平均分布在星系之中,多数恒星会彼此受引力影响而形成聚星,如双星、三合星、甚至形成星团等由数万至数百万计的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当两颗双星的轨道非常接近时,其引力作用或会对它们的演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一颗白矮星从它的伴星获得吸积盘气体成为新星。

在宇宙发展到一定时期,宇宙中充满均匀的中性原子气体云,大体积气体云由于自身引力而不稳定造成塌缩。这样恒星便进入形成阶段。在塌缩开始阶段,气体云内部压力很微小,物质在自引力作用下加速向中心坠落。

当物质的线度收缩了几个数量级后,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气体的密度有了剧烈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失去的引力位能部分的转化成热能,气体温度也有了很大的增加,气体的压力正比于它的密度与温度的乘积,因而在塌缩过程中,压力增长更快,这样,在气体内部很快形成一个足以与自引力相抗衡的压力场,这压力场最后制止引力塌缩,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力学平衡位形,称之为星坯。

如果温度不足以点燃氢核,会形成褐矮星

星坯的力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