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一节 辽王(4)(2 / 3)

宋耻 狂人阿Q 3535 字 2020-07-02

,秦桧是挞懒的同盟,敌对国家之间的同盟。秦桧和挞懒试图让两国和睦,最后的结果都不太好。挞懒因为被搜出了跟秦桧私通的信件,遭到诛杀,秦桧被史书骂了一千年。

李慢侯倒不认为秦桧主和有什么错,政见这东西,没有对错,哪怕坚持认为投降是民族融合,都没有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没有错。甚至主和往往更需要勇气,主和的人一定是理性的。后世两个大国打个贸易战,最后签订一个条约,双方政要都要被骂。因为骂人的人,往往出于感性,任何的妥协让步他们都无法接受,因为利益是有限的,感性倾向于独占,理性则要求人们学会妥协和合作。

秦桧跟金国签订的第一份和议条约,算不上卖国,至少争取回了被金国占领的陕西和河南土地,以国力去打,当时收不回来,从谈判桌上争取到了国力无法得到的利益,这算是一份不错的协议。

秦桧错在杀岳飞,岳飞不是不能杀,史上有多少功臣被屠戮,权力无情,死于权力倾轧的功臣多了,卷入这种权力的斗争中,就应该做好这种准备。可岳飞死的方式不对,莫须有不应该是杀死岳飞的理由。

为岳飞鸣冤的,反对和议的文人,自然以此来攻击秦桧,让秦桧臭名冤枉,无法翻身。

“你是说秦相和赵相之争?”

吴国公主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之所以被算计,只是因为关心则乱,她认为她的男人是一个英雄,她也认为她的男人会听她的,她有这种心结,就会被人算计,但她能看清跟她无关的纷乱的世界。

“赵鼎怕是要完蛋了。他一个主战派,燕云都收复了,怎么还内斗?”

这让李慢侯有些不理解,如果说赵鼎和秦桧之争,是主战、主和两条政治路线之争,自然是势不两立,可现在大局已定,赵鼎对草原和森林又不感兴趣,收回祖宗之地,就功德圆满了,不知道为什么还要争斗。

宋人真是有病,压制武将成绵羊,文官却极为好斗,而且喜内斗。现在已经成为纯粹的权力斗争,跟理念、政见没什么关系,完全是派系之争。就好像赵鼎和吕颐浩之间,明明都主战,也能斗个你死我活。

“应该是为了陕西的战事。”

“吴阶兄弟收拾不了刘豫?”

女真人撤出陕西,吴阶的对手,就只有刘豫集团。刘豫现在还占据着华州到潼关一线,北边跟西夏人接壤的地方,都控制在刘豫手里。但京兆府已经被吴阶收复,岳飞又攻占了河东路,可以从潼关夹击刘豫,刘豫已经躺进了棺材,怎么还能为刘豫起内斗。

“可不死收拾不了吗。赵相希望招降刘豫,秦相坚持剿灭刘豫。”

秦桧变得主战?赵鼎变得主和?

事情就是这么的诡异,但逻辑却极其清晰。

“哎。还是为了藩镇的问题,吴阶兄弟这是在跟朝廷博弈。赵鼎不想让藩镇做大,所以要诏安刘豫。秦桧这时候强硬,因为刘豫已经翻不了身。无非是让藩镇多拿一点,朝廷少拿一点的问题。这回赵鼎怕是要完!”

李慢侯叹道。

“为何?”

“秦桧、赵鼎都是心思聪颖之人,所不同者,秦桧更愿意附和皇帝,赵鼎有自己的操守。算是一个正经的文官。刘豫把你家祖坟都挖了,皇帝能容得了刘豫?赵鼎诏安刘豫,当然对朝廷有利。刘豫不管怎么安置,都不会让吴阶兄弟得利。或者让刘豫也成为藩镇,留在陕西制衡吴阶。或者让刘豫成为文官,吴阶兄弟不能扩藩。这都有利于朝廷,却不利于皇帝!”

赵构怎么敢原谅刘豫这个挖了历代赵氏皇帝祖坟的叛臣,本来威望就不足,他之前的三个皇帝还活着,文臣武将动辄嚷嚷要迎回三圣,未必文臣们都这么执拗,可能也有敲打赵构的意图。告诉赵构,他的地位并不稳,不要胡来。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