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六章 分歧(一)(3 / 3)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1766 字 6个月前

”的问题上。

颜元、李塨、乃至其后学的程廷祚、王昆绳等,其实,都卡在了“工商业怎么可能容得下许多人口”这个生产力的现实问题上。

不要看那么多的表象。

不要看那么多的解释。

这件事,本质上就是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种群数量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

在这种社会存在之下,难道可以指望他们能够产生超脱这个时代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现在和那些名为复古、实则改革派的士大夫,说将来非农业人口,可以超越农业人口;可以解决李刚主一直无法自圆其说的均田后人口加增的农业人口不够分地的问题……等等,除非是有先知,否则在此时这个社会存在下,谁会相信?

在这等社会存在下,谁能产生将来非农业人口会超越农业人口的社会意识?

皇帝其实很清楚,刘钰在实学派中鼓吹的“未来”。

这种“未来”,其实是超脱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未来”,也即中国的问题,要靠工业化和工商业发展来解决,最终非农业人口完全可以超越农业人口。

刘钰鼓吹的这种“未来”,在此时,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这种自圆其说,在这个生产力条件下,最大的漏洞,是可以用一句抽象的“继续发展”来掩饰的。

或者说,为什么刘钰所鼓吹的这种“未来”这时候有人相信?

他们相信的基础是什么?

难道实学派的人,都是傻子,听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吗?他们为什么会相信刘钰鼓吹的这种未来?在此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这种鼓吹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1秒:m.23xs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