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新的豪宅(2 / 4)

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从宋代起经元、明、清的千余年来,姑苏作为华夏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独树一帜的私家园林。所有这些古典园林,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以及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构成了姑苏古典园林的总体特色。

当然了,这是好听的说法,而实际的说法呢?大抵还是要归功于古代的交通技术不便。

因为交通不便,大部分人无法纵情山水,所以许多有钱人,只能将山水搬入园中。这些有钱人,里面有商人,也有文人,古时的商人大部分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文人却可以。文人将山水纳入园中,又以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山山水水的景色融合在一起,这才造就了所谓的苏式园林。

姑苏古典园林历史绵延大概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姑苏古典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不仅仅是园林,其实就连苏式家居,也是很有讲究的。

苏作红木深受文人思想的影响,在家具的选材、工艺、造型和韵味上体现了浓郁的文人气息。材质上讲究自然美,体现木质纹理的天然质感,雕刻画龙点睛,非常重视线条的流畅自然。

苏作红木家具在整体风格上一直保持着清丽典雅、温婉脱俗的气质,形成了造型轻巧、俊秀、素雅的特点。

苏作家具与姑苏园林的设计风格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但是现在陈设在姑苏园林的硬木家具,几乎全部都是清式,仿佛这里从未出现过明式家具。清式家具风靡后取代了明式,不仅姑苏家庭用具如此,园林陈置也不例外,姑苏过去硬木家具特别多,后遭大量拆毁用料,由于明式家具的朴质无文,便于改制它器。

清式的雕工繁细既入时人之目又难拆出料来,所以保存下来的硬木家具清式多于明式。

明清硬木家具兴盛之时,也正是姑苏园林营造鼎盛之际,园林建筑物内装饰的需要,园林隐逸生活的旨趣,都对明清硬木家具生产和艺术风格起直接作用。

明清硬木家具最讲究用料之材——黄花梨、紫檀等,其质地细密,为当时的援助及文人雅客所喜爱,如此一来,使姑苏生产的明清家具在充分发挥材质自然的属性的同时,更多地融进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

清初以后,由于木料日益稀少,家具的用料改用来自南洋的酸枝木、花梨木等。

在姑苏庭园的家具中,以“苏作家具”为典型,堪称为传统家具中的佼佼者,也是庭园装饰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小品,在我国家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现在恢复的姑苏庭园的家具中,几乎是清一水的清式家具,引人注目,但是姑苏制作的清代家具,一方面在沿袭传统做法的同时,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也加重了精雕细刻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