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祭奠纪念日”(3 / 3)

,因为表面足够光滑细致,除了底色是黑紫木料色这一不足,它完全可以当作镜子使用,质感是机器抛光完完全全不可比拟的(这一刻就能明白何为值得)。

因为激光雕刻是阴刻,打磨完成后,字的凹槽会留下很多细屑,可以用牙刷细刷清理。后来因为打磨的细屑会飞入眼睛,所以还买了护目镜进行更“专业”的操作。

紫檀木书签是送她的第一个礼物,当时觉得这不仅操作工艺足够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纪念了她非常喜欢的剧作台词,很有“意义”。虽然比起后来的“创造”,它是最不值一提的一个,但从那个礼物起,让送出去的东西,具有别样的“意义”,成为了最大的追求。

高考那年,正好是她18岁生日,而她生日正好在高考之后的日子。年初定下“四年之约”的时候,我想把彼此联系方式断掉,但当时都没舍得。所以我想还是好好准备一份生日礼物,然后再好好“履约”。

虽然对任何东西的好恶,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那份礼物所蕴含的艺术创造力,因为含纳着青春岁月里最朴实的真挚,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至少情感饱满度而言,人生不会再出现如此“巅峰之作”。

当时怀着万分期待,在她生日那天完成它的“归宿”。

然而,现实却狠狠教训了我一顿。生日那天,因为她与朋友在外面聚会,然后晚上要和父母一起吃饭,所以没时间接受礼物。我并没有想和她庆祝生日,只是想让它在属于它的日子,升华它的“意义”,只要她在那天接受了就好。但无论如何她都不愿意。我实在无法明白为什么甚至不愿意见一面,收下礼物。

那天原本甚至有些激动,但旋即释然了。

我想,世间的“道”希望我明白并不是万事都能归得其宿,有些事情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属性,而这一属性恰恰使得万事成其本身。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淡然。“触类旁通”,我觉得我们的情谊或许也如此。

因此,我换了手机号。在毕业典礼那天,我还是把礼物送了出去,只不过多加了一封信。

再无联系。

“需要加点水么?”

我晃过神来,看了看对面空空的座位,和服务员说“不用了。”

但自那天在商场过道偶遇之后,直到“四年之约”的时间之前,我们确实再也没见过。

回到刚开始的问题,之所以不想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原因大概亦源于这份情愫。我不想遁入联系的可能性之中,陌生的环境让我倍感安全和轻松。

而选择面包店,其实是本想去学做生日蛋糕。但因为不懂,以为裱花和面包一样,所以没去裱花间学徒,反倒阴差阳错进了面包间。确实“阴差阳错”,裱花间因为制作蛋糕,天天开空调,夏天简直舒服的不要不要的,面包间就如前所述呵呵哒了,而且也没学成做蛋糕。

日后很多时候,我都会思考为什么会有像“学做生日蛋糕”这样的想法,总是觉得冥冥之中还是包含了些许潜意识里的指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