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质疑与荣耀!(1 / 5)

贝多芬奏鸣曲中的一切,正在何深的大脑中快速掠过。

他在写作他所想写的作品时候,贝多芬的所作所为,全部都出现在了何深的面前。

何深也同样跟随着贝多芬的步伐,一点一点地了解着贝多芬在音乐上的理解。

贝多芬跟肖邦不同。

他并不喜欢说话,不会说出他对于音乐的想法,整个人都显得特别的阴沉。

在早期作品诠释的时候, 其实倒也还好,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着所有人说。

说他可以纯粹靠着自己的稿费,还有演出,不需要其他人的赞助,就可以养活那些没有赞助的音乐家。

当时,风华正茂, 整个人显得无比的锐意进取。

这很正常, 在当时, 贝多芬就已经是非常有名的一位钢琴家,非常的有名!

跟死后成名的巴赫不一样。

虽然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在后期被称作古典音乐的旧约,可人家在当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宫廷音乐人。

只是给那些大贵族写作品的普通人。

小有名气,但绝对没有现在名气这么大。

大到每一位弹钢琴的,都必须弹他的十二平均律。

要知道,不管什么地方的音乐学院考学,所要演奏的作品,便是一首十二平均律,一首古典时期的奏鸣曲,浪漫时期的乐曲以及练习曲,还有现代派的作品。

只有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是被严格规定为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其他时期的作品,就算是贝多芬,都没有被强行规定古典时期的奏鸣曲, 只能够弹奏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

在何深系统中所见到的贝多芬, 不管是谁, 都无比的尊崇。

何深在贝多芬的记忆中, 似乎还看到了一些熟人。

比如说车尔尼。

车尔尼作为他的学生,跟着贝多芬一起学习。

看到了莫扎特,贝多芬跟莫扎特两个人都是海顿的学生,只不过当贝多芬遇见莫扎特的时候,莫扎特已经长大成人,将近31岁,两人的交际并不算特别的深。

贝多芬试图拜莫扎特为师的时候,被拒绝,两人只是当了挚友,后转向海顿拜师学艺。

只不过在早期,靠近中期的一些奏鸣曲作品的片段中,何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贝多芬与海顿之间的分歧。

贝多芬,讨厌海顿陈旧腐朽的作曲技法,因此,他决定拒绝继续跟着海顿学习,转向自由创作。

毕竟,需要学的东西,都已经学的差不多了!

早期中期贝多芬的作品给何深的体验还算不错, 等到晚期的时候,就完全是折磨了!

贝多芬不肯说话, 身体又疼痛,耳朵还不是特别好使。

种种外因的结合,这种主视角给何深的体验,非常不好。

跟肖邦的那种体验不同。

肖邦每一次体验,都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肖邦创作这一首作品的缘由。

而贝多芬在创作每一首作品的时候,他几乎没有什么缘由。

所有的一切,全部都被他放在自己的心底。

就算有别人对他的印象,他也不说出来。

何深只能靠着前后关系,感受着贝多芬音乐之中的东西。

思考贝多芬究竟为什么会那么去写。

这种去写,对贝多芬而言,意味着什么。

这些东西,在何深的大脑中不停地闪过。

一直等到何深从贝多芬的所有记忆中脱离出后,他都没有行动。

就这么坐在床上,双目紧闭,思考着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