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坚壁勿战,如周亚夫所以锢七国者。俟其刍粮乏,人马疲,而后以将帅檄,取誓书,复河北河东,纵其归,半渡而后击之,此必胜之计也。”
种师道也认为河北河东不能割让,否则后患无穷,所以他也说:“俟姚古率熙和路人马至,我军确有与乾军一战之力,河北河东系国家边要,又系祖陵所在,决不可割,宁多增作岁币施以缓兵之计,不然唯有一战。”
赵桓深以为然。
不过,以李邦彦为首的议和派,对于赵宋王朝想要撕毁他们好不容易才谈好的议和条约,主动对大乾王朝发起攻击,疑虑重重,又担心不已。
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人认为,主动攻击乾军实在是太冒险了,一旦他们赵宋王朝的军队打不过乾军,那么他们之前的努力可就全都白费了,而且赵宋王朝也将遭遇灭顶之灾。
所以,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人,据理力争,劝赵桓千万不要冒险。
可赵桓想想之前他所受的委屈,就觉得窝囊,他又幻想,他要是能将李存给打败了,那他的政权就稳固了,甚至这有可能成为他千古一帝的基石也不一定。
结果,在赵桓的支持下,主战派这次大获全胜。
后来,这场争论不知道怎么就传了出去,引起了赵宋朝廷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激烈讨论,甚至争论不休。
其实——
这一切都是赵桓导致的。
之前那段时间,由于东京这里的兵力不足,赵桓害怕东京汴梁城沦丧,害怕他自己成为亡国之君,便采纳了李邦彦等人议和的建议,热衷于议和。
那时,赵桓可以说是,想尽一切办法搜刮金银,希望花钱割地以求和平。
而现在,勤王之师已经来了二十多万,还有姚古部等不少人马还在路上,再加上东京汴梁城中的人马,比在京畿地区的乾军多一倍还带拐弯。
关键,西军名将种师道来了,这让赵桓觉得自己站起来了,谁都不能再欺负他这个赵宋王朝的皇帝了。
所以,赵桓现在又热衷于向李存开战,希望打败李存,做到他父亲赵佶都没有做到的事,一雪前耻,挽回他丢掉的名声。
赵桓从不择手段求和,到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变得一心要跟李存一较高下,其转变速度虽快,不过也不算违背人性情理和基本逻辑。
可问题是,赵桓动了跟李存开战的念头了之后,立即就变得迫不及待起来。
原本,种师道等人已经定好了战略战策,准备在下个月的六日向乾军发动进攻。
种师道等人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出兵,首先就是,一个阴阳家推算说二月初六这天“利行师”;其次就是,到了二月六日,西军主力之一姚古部和其他勤王之师应该也就到达东京汴梁城了,这样,种师道他们能更有把握一些。
可赵桓现在满脑子都是李存勒索他这个帝王,霸占他两个妹妹,关键将来世人还会因为这些事而唾弃他。
因此,赵桓迫切想要打败李存,一雪前耻,甚至是报仇雪恨。
所以,赵桓一天五次派内侍去找种师道,问种师道可否提前出兵,跟乾军决一死战?
可打了一辈子仗的种师道,知道打仗这种事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而且对手是战神一般的李存,全力以赴尚且都不知道能不能战而胜之,更何况兵马还未全到和如此仓促出战?
所以,种师道很坚定的驳回了赵桓幼稚的想法,依旧按照他们事先计划好的要等姚古部等勤王之师到来,在赵宋王朝这边达到巅峰之时,再跟李存打这场国战。
种师道“懦弱”的表现,让赵桓很失望!
赵桓想,明明朕的军队比李存的军队多出来那么多,为何就不能找李存报仇雪恨呢?
赵桓很不甘心。
因此,赵桓又将希望寄托在都统制姚平仲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