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不。
这么说的人,真的是太小觑赵构了。
在宋代以前确实经常会出现权臣把持朝纲,然后造反,甚至是谋朝篡位的事情,但是自打赵匡胤开始那种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以后,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这种事儿吗?
不管多大的权臣,你去看后来的历史,甭管是元朝、明朝、清朝,再大的权臣,皇帝想要丢弃你的时候,就是一道命令,你就完蛋了,管你是魏忠贤,还是严嵩,都没有任何权力,能跟皇权博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岳飞当时都打到诛仙镇了,手上拥有十万精锐大军,眼看就能北伐了,最后还是被赵构十二道金牌给调了回来,被秦桧等人给害死了。
秦桧如此奸诈,为赵构做了那么多坏事,连陷害忠良的事都干了,可最后也难逃被赵构抛弃的命运。
历史上,秦桧临死之前,希望其秦家能在他死后继续掌权,便让其养子秦熺去问赵构,将来谁能接任他的宰相之位,意在让当时已经是枢密使的秦熺接任他的宰相之位。
结果,秦熺刚问完,赵构就不阴不阳地回了一句:“此等事岂是卿能干预的。”
丢下这句让秦熺的后背都打湿了的话之后,赵构就回宫了。
赵构回宫的当天晚上,就下旨让秦家人,不论是秦桧,还是秦熺,亦或是别的什么秦家人,全都致仕。
紧接着,这道诏书就到了秦桧的手上。
秦桧一看,咯噔一声,咽气而亡。
这就是秦桧的下场——等秦桧不行了,立即就被赵构给抛弃了。
其实——
赵构始终都非常清醒,不论是忠臣,还是奸臣,都是赵构手上的棋子。
而赵构本人,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棋手。
所以,秦桧死了之后,赵构一定要干一件事,那就是把秦桧的班底给它全部清理干净。
可是另外一方面,赵构还想保持秦桧的执政方向,准确的说是他赵构的目的不变。
赵构什么目的?
当然是继续走投降的求和路线。
所以,赵构筛筛选选了一番之后,觉得还得从秦桧的班底中选一个人当宰相,继续为他背锅。
当时,出了这么一件事。
秦桧临死的时候,他手下有两个追随者,一个叫董得元,一个叫汤思退。
秦桧知道他自己不行了以后,就把董得元和汤思退二人叫来托付后事。
为了让董得元和汤思退照顾他的家小,秦桧给了董得元和汤思退一人一千两银子。
这时,董得元和汤思退就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董得元想,他不能不接秦桧这一千两银子,要不然秦桧就该多想了,可能会觉得他有二心,认为他会干那人走茶凉的事,所以他就接了秦桧这一千两银子。
汤思退则没有收下这一千两银子,他说:老太师,您长命百岁,现在只是得了小病,您忙着交代后事干什么,您肯定会好起来的。
后来这事就传到了赵构的耳中。
赵构想,汤思退是秦桧死党,能走“秦桧路线”,与此同时秦桧死的时候跟秦桧又不是一条心。
于是,赵构就将汤思退提拔为宰相,继续走“秦桧路线”。
同时,赵构又提拔了另外一个人,也就是跟秦桧一块害死岳飞的万俟卨,和汤思退共同担任宰相。
这是因为万俟卨后来跟秦桧闹掰了,而且万俟卨跟秦桧一样手上沾过岳飞等人的鲜血,还能继续走“秦桧路线”,非常符合赵构心目当中宰相的人选。
果然,汤思退和万俟卨当上了宰相以后,还是跟秦桧当宰相时一样,完完全全的按照赵构所写的剧本继续往下走。
纵观历史上的赵构的一生,虽然赵构活得很窝囊、很不是男人、很为人所不耻,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