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决断(2 / 3)

寻找叛军中转之所呀!”

阶下众将悄声议论着,虽然没人再明目张胆的提出质疑,但明显对甘宁这个计策并不看好。

的确,固陵郡内都是高山险峰,平地上几步就到的距离若隔着一个山谷或一条断崖,那就是花上十天八天也未必能到对面去,固陵看似不大,可要在群山之中躲避叛军的同时迅速找到叛军的屯粮之处无疑是难比登天。

甘宁微微一笑答道“叛军托大,在我军眼皮之下布营,辎重粮草运送亦不知避我耳目,故敌已自为我指明粮道方向就在东北,而东北方向的官道只有两条,而在离朐忍六十里外此两条官道于军驿所在白泉汇集,愚以为叛军屯粮之处定然在此,请将军明鉴。”

“对对对,此言极是。”在群山之中运输粮草辎重本来就极为困难,根本不可能脱离官道,而且叛军已经将朐忍团团围住,更没有必要另辟蹊径了。

即使走官道也需要靠人力背负运送,所以屯粮之处定然不会距离前线太远,否则运粮民夫或兵卒本身的消耗就会让叛军接受不了,白泉的确是最佳的地点,这个最大的难题被甘宁一语道破让郑雄欣喜不已,不过仍不放心的问道“不过叛军屯粮之处定然重兵防范,来往运送定然有兵马护送,我军若人少则难敌叛军,人多则无法隐匿行踪潜出城外,该当如何?”

甘宁沉声道“最好是找几名惯行于山林之中的猎户作向导,避开官道绕至白泉,入夜之后趁叛军守备松懈之时放火,定可一举成功!”

阶下众将议论声虽小可郑雄仍听的清清楚楚,他们的意见很统一,那就是对甘宁的提议嗤之以鼻,认为完不可行,包括郑雄自己也对此计不抱什么希望,朐忍已经被重重包围,叛军也不是泥人木偶,想在叛军眼皮之下潜出城外谈何容易?

就算潜出几十个人去面对成千上万的叛军又有何作用?

如此重要的屯粮重地叛军岂能不布重兵防范,往最好的结果想就算真的能到了白泉,可如何突破重重营垒放火烧粮?

郑雄难以想象的事刘启可是司空见惯,特种作战这个概念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不过在历史上东西方各国都曾出现过不少符合特种作战模式的经典战役,在西方最著名的莫过于斯巴达三百勇士了。

而在中国这种小部队影响整场战役的经典战例更是数不胜数,光看三国时期,几乎所有著名战役里都不难找到其身影,比如甘宁百骑劫曹营就很接近后世特种作战的特征,精锐的作战人员,精良的装备,出其不意的突袭战术……

再说邓艾偷袭剑阁更是直接将蜀汉灭国,从详细的计划到辉煌的结果堪称古代特种作战的典范!

虽然所有这些战例并不符合后世真正特种作战的理念和规范,但其目的和结果却都一样,那就是用数量少到让敌人即使知道也会不屑一顾的小部队,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给予敌人的软肋重重一击,这一击无法致命时会被双方很快遗忘,可一旦直接影响了战争的结果则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入城前和渡口水军了解了敌我双方的大致情况后,刘启就和甘宁做过一番详细的讨论,甘宁那时就指出叛军储备不足后勤不畅却一味盲目扩军,不顾天时地利断然无法持久,而对刘启提出的直接派小股人马偷袭叛军屯粮重地的想法则正和甘宁一拍即合。

刘启怎会放着满脑子各种古今中外的经典战术不去借鉴以尽快恢复固陵的稳定早日东进?他可没时间慢慢等待各郡援兵汇集后一步步平叛。

出身使得甘宁能身为大将率领千军万马对敌于阵前的机会极为渺茫,兼之其性格亦不循规蹈矩,不止一次幻想过两军阵前自己可以领一偏师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腹心成就赫赫之功,所以甘宁从来都是剑走偏锋喜欢兵行险招。

早在琅溪村遭遇黄巾贼偷袭时刘启已经领教过甘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