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2 / 4)

着衙门来人的面,她却又不敢直呛回去,便只道“这年头谁家都不容易,只是也有更难过的罢了。”

“田家娘子说的是”,郑书办适时插话,大人给这些贫弱之人补济是一番好意,但又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若是因为这引起其他家庭也不是很容易的人家不满就不好了,又面向田家门口院里的其他人,道“咱这个补济粮,就是太爷为了照顾贫弱之人,抽了酒坊的盈利又贴补着自家银子拨下来的。”

“您这么一解释,我们就明白了”,村长隐晦地瞪了那田二家的一眼,笑着附和郑书办的话,“田六这样什么都不能做,一家的重担都压在他家女人身上,这些年过得可真是不容易。”

“二嫂想要补济粮,可以把你家男人家的腿也打断了”,人群中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引起一片哄笑。

郑书办没多说,让村长帮忙,先称了一百斤玉米,又让那下人用升斗舀了大米出来。

白花花的大米在日光下看起来晶莹如玉,一群村人又看得眼热起来。

李氏系上布口袋时,那田二婶又低声嘟囔了“如果残了就能得到这么多补济粮,那也很值得啊。”

郑书办看她一眼,笑道“那好,你就试试,我回去跟太爷禀报一声,瞧这样为了得补济粮而故意致残的有没有粮拿。”

李氏这时道“如果能换,我倒是愿意跟二婶家换换呢。”

“是啊,只要人好好的,多少粮食挣不来。为了眼红这么点粮食就想让自家男人残了,老二家的,你这想法可要不得啊。”

大部分村人都只是羡慕罢了,又想着这个县太爷对贫弱之人如此照顾,那肯定是个爱民如子的官,他们以后的日子还能好过不了吗?

却不料田二婶能说出那样的话,一时间都觉得不可思议,家里的顶梁柱如果好好的,一年多少个三十斤的白大米挣不回来?

但也有好些人是像田二婶这样好吃懒做的,却只敢想想罢了,为了一口吃的弄残自己,谁能下得去这个手。

郑书办没再理会这些村民,又吩咐了村长几句话,就带着人走了。

村长亲自送着郑书办走出村子老远才转身回来,一会村,便被村里的男女老幼给围住了。

“村长,以后田六家的补济年年都有吗?”

村长看了眼这些人,说道“远的不敢保证,方大人在靖和这三年,定是年年都有的。这是咱们村子的情况好,没有什么孤老无靠的人,像咱们前面的落叶村,拿补济粮的可有四家呢。”

“这还真是不敢想!”一个穿着虽破却十分保暖的老者感叹不已,“县老爷仁心仁德啊。”

村长笑道“大爷,可别不敢想,听那书办的意思,等以后酒坊赚的多了,这补济粮的条件会放得更宽呢。”

想了想,接着道“前些日子,里长叫我们几个村长聚了聚,说是过了年就让我们带几个村人去县衙那边领小麦种子呢。听说,这麦种是改良的,还拌了药,一亩地比咱们家自留的能多打一二百斤。”

一句话落下,村人都被惊呆了,一个个都是满脸地不可置信。

“村长,你可别是喝多了跟咱们打趣吧。”

村长其实也不太相信,但是觉得县衙特地让他们领种子,那增产是一定的,当下笑道“什么打趣,能不能多收粮食,到时候不就知道了。”

这件事儿田家村的人足足议论了三四天,渐渐地相邻的几个村子也都听到了风声,有人特地去问里长,最后也没得到什么明确地答案。

不过,大家虽然不信这个消息,但是那心里都是明亮畅朗的。

因为不管怎么样,新太爷上任来的种种政令,无不表明了他是一个好官的事实。

对于这些底层百姓来说,最大的就是父母官,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