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出师表上(3 / 3)

内,实在是有些微不足道。其实原本作为掌控最为精锐的中央禁军的统帅之一,中典军一职也算是干系重大,非皇帝亲信不足以担当。但由于他刚刚上任不久,无论是武艺还是统兵能力,都饱受质疑;再加之年齿尚幼,平日里为人又很低调,整个大殿之中,怕是仍有半数的大臣对这张面孔有些陌生,因此见到他一反常态地主动发言,也是纷纷感到惊讶。

不过这也怨不得旁人,如果实在要怨,便只能怨自己有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刘备托孤重臣之一,都乡侯、光禄勋、尚书令、中都护——李严。有这样一个父亲,本身便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在父亲的光芒掩盖之下,李丰的才能便犹如是萤火之光,黯然失色;更何况他的父亲统重兵在外,防御东吴,本就为主上和丞相所忌惮,他也只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苟活于监牢一般的锦官城中,声名不显对他来说便是最好的护身符。甚至不少同辈的年轻人,更是将他中典军一职的得来完全看作是受了其父的荫蔽,轻视于他,而他却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愈加的谨言慎行,韬光养晦。

李丰出列后,先是深吸了一口气,方才恭声禀道“启奏陛下,家父李严近日屡寄书信于臣,请臣代为转达对陛下的思念之情,并请求归朝,亲身效命于陛下左右。家父信中还说,眼下我朝已和东吴重修盟好,曹魏又连年进犯东吴边境,东吴自顾尚且不暇,无力西向,东边的防务并无甚可担心之处。陈到将军忠勇过人,可堪重用,可接替家父都督之职。请陛下圣裁。”他的声音中充满着年轻人的活力,只是若仔细倾听,便能从他的声音之中察觉出一丝紧张的颤抖。李丰显然也很清楚眼下这件事奏报起来容易,要想实现却是万难。

后主听罢,并没有急着答复,反倒像是什么都没有听到,略显僵硬的表情上没有丝毫的起伏变化。经过这些年的锤炼,他已将他父亲的成名绝技——喜怒不形于色,修炼到了极致。单凭这一点,便能充分证明他一定是刘备亲生的。

众大臣却并没有像他们的皇帝那样绷得紧紧的,而是瞬间炸开了锅。除了面色之上掠过一抹严峻的诸葛亮外,其余众臣倒像是在逛市集一般,交头接耳个不停。

“言之在理呀。”

“李严终于按捺不住了,同为托孤重臣,却一直留守永安,被排挤在朝廷之外,无论是谁,恐怕也很难长久保持心平气和。”

“请神容易送神难啊!李严若是回朝后,再想支走怕就难了,而且禁军的控制权也有可能会落在他的手中。”

“他这是将了丞相一军呀!就看丞相如何应对了。”

朝臣们议论纷纷,而后主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仿佛眼前发生的一切都于己无关一般,不动声色。直待议论之声渐渐消散,后主方才神色恭敬地向着丞相诸葛亮所在的方向缓缓问道“嗯……不知此事,相父有何看法?”

哗……

唉……

呵呵……

细微的哗然声、叹息声、哂笑声,交织在一起,实在不是一种悦耳的声音。发出这些声音的只是群臣之中的一小撮,而更多的人则是紧闭双唇,不发一语。虽然群臣的反应截然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早已料到后主会有这一问。

“不知此事,相父有何看法”可以算是后主自登基以来,朝会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了,甚至比他身边的那个小黄门口中的“有事早奏,无事退朝”还要多。

后主也好,群臣也罢,此刻显然都在等待着一个人的声音,而这个声音,才是最有分量的。

诸葛亮缓缓走出,神色已然平静如水,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