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初见丞相(2 / 4)

。若能侍奉左右,早晚恭临教诲,维之幸也!”虽然嘴上说的好听,但姜维心里也不是全无芥蒂。自己一个堂堂七尺男儿,初来乍到,便被诸葛亮这个猎人当做猎鹰来熬,难免有几分怨气。不过好在,猎人肯熬,至少证明自己在他的眼里,算是只雄鹰。从来没有猎人会去熬一只家雀……

“呵!这话说的可真漂亮。”

“哼!有杨仪这个马屁精还不够,又来一个。”

“此等谄媚之人也配丞相亲自出营相请?”

一阵窸窸窣窣的议论,传入姜维的耳朵里,甚是刺耳。他心中明白,自己在汉营中的发端,绝不会顺风顺水。

“那你认为,要做大将军,最重要的是什么?”诸葛亮毫不理会众将的议论,依旧是语气和缓的问道。

姜维低头沉思了一会,方才谨慎地答道“大将军总领一国军事,不是姜维所能触及的,只能姑妄猜测。窃以为通兵法,懂谋略,善治军,明战阵,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农桑、食货、人情、政论,不所不知,无所不晓,方能成为大将军。”

“你说的这些的确不可或缺。”诸葛亮摇了摇羽扇,对姜维的回答表示了首肯,“可我认为要成为将军,尤其是大将军,最重要的是心!一颗坚韧之心,无畏之心,包容之心,担当之心,执念之心!没有这颗心,再多的才华,到了真正的战场,面临真正的生死存亡,全无半点用处。”

心?

姜维从没探究过自己的心,他往往更注重他人对待自己的心,而非自己的本心,“丞相所言,振聋发聩!令维大开眼界。”这一次,众将并没再发出嘲讽之声,而是细细品味着这一席话语。只是不知马谡有否听到心里去。

周遭一片寂静。

“走吧,进营去瞧瞧。”说着,诸葛亮牵起姜维的手,引他进了汉营。

姜维被这双手领着,似乎有些不会走路了。上次被人领着,还是自己的父亲,那时尚在蹒跚学步,恍然已过去了十多年。

入得军营,姜维四处张望,好奇的像个新降生的婴孩。

他从没见过如此宏壮的军营,或者说做了足足三年上计掾的他压根便没怎么见过军营。天水郡的军营他倒是见过,那里与其说是军营,不如说是闹市酒肆。

整座营寨,扎于豲道县城东,背城傍水,扼出城东向之咽喉,地理位置绝佳。

营寨内,军帐高耸,根基牢靠,用以固定的木桩粗如古树,麻绳壮似臂膊。颇有一股任尔暴风骤雨,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势。营寨内的布置也是整整有法。每三处军帐之间,互成掎角之势,一帐遇事,其余二帐可迅速援护。而整座营寨,又是由无数类似的三角,按五行八卦之学推演列置。若遇敌军袭营,但凡稍稍路痴的兵将,难免迷失了路径。

此时正是正午时分,温煦的阳光下,营中的兵刃却泛着彻骨的寒光。汉军士卒也是个个眼泛精光,步伐矫健,动作划一。诸葛亮领着众人来往走动,巡营士卒见了,只是简单行个军礼,便即目不斜视地继续着各自的任务。

诸葛亮治军,果然名不虚传!姜维越走,心中越加敬服。

他寻得个机会,悄声问道“敢问丞相刚刚所说,在蜀中便曾听说过小子的名姓,是客套话还是……?”

“当然是确有其事,天水幼麟之名,我在蜀中便已有所耳闻。你有所不知,为了此次北伐,我所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别说是你,便是令堂、马遵,甚至马昂、梁绪、尹赏等人的名姓、出身、经历、喜好,我也全都了若指掌。还有你与马昂、马遵之间的恩怨,前因后果我也一清二楚。”诸葛亮摇着羽扇,微笑着说出这些为北伐所做的周密筹备,像是闲话家常般平常。

姜维的心里流过了一股暖流。那是久处陇西贫寒之地的他,所不曾感受过的。

入得中军大帐,诸葛